目前的醫療科技日益進步,住院天數大幅縮短,但金額卻相當驚人,新式手術費用、醫材以及藥物佔了相當高比例的自費支出,因此傳統型日額型的醫療險已不敷使用,轉而代之的,是醫療險中最重要的「實支實付醫療險」。

實支實付醫療,主要是限額給付手術費用、醫療雜費以及病房費,而這三者中最花錢的通常是手術與雜費的項目,因此以手術費用與醫療雜費的額度,來判斷所買的實支實付是否足夠,是較為簡單的一種方式。

 

我們來看下圖簡例:

圖片2.png

 

 

假設小明買了一張額度12萬元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,有天不幸住院開刀總計花了8萬元,那這張實支實付就會給付小明8萬元。這就是實支實付醫療險,在限額內,花多少,賠多少。那雙實支實付,又有什麼好處呢?

 

彌補短期的隱性成本

保險有所謂「損害填補原則」,簡單講就是希望自己花了8萬,保險也能夠賠給我8萬,但這僅是表面。試想,如果今天若是進醫院動刀了,能不能馬上出院?出院了要不要在家休養一段時間?那休養的這段時間,公司會不會給付薪水?需不需要他人來照顧?那照顧者是不是也損失了一份薪資?還是花錢請個看護?術後營養輔助食品要不要吃?房貸房租小孩褓母費才藝費要不要繳?所以花8萬賠8萬僅是醫療費用,但後續暫時不能工作的支出,怎麼辦?

 

所以.....假設.....如果.....在不改變實支實付額度下,我們分拆兩張規劃

同樣是花費8萬,A保險公司理賠至上限6萬,而B保險公司也同樣的理賠至上限6萬,兩家合計理賠12萬,如此一來付完醫藥費之後,還餘下4萬來因應不能工作時的開支,是不是比較好?這就是雙實支實付的好處之一。設想所有的花費如同一座冰山,浮於海面上的是看得到的8萬元支出,但底下的隱性成本,又該如何轉嫁呢?暫時無法工作的風險,可由雙實支實付來轉嫁;長期不能工作的風險,則另屬殘扶險的範疇,將另文討論。

 

提高醫療品質

我們有健保,世界上最好的全民保險之一,多種手術、用藥甚至健保病房都有補助,但也就因為這樣,造成健保連年虧損,因此現在許多新型態手術,高科技療法、標靶用藥等等,健保幾乎都不給付,僅能自費。沒錯,我可以使用健保所給付的醫療。但試想若是自己的親人罹患子宮肌瘤,你是忍心接受健保給付的一般傳統開刀,冒著子宮摘除與沾黏的風險;還是自費選擇海扶刀,不須切開皮膚,趴著讓超音波聚焦病灶熱融兩小時,即可返家休養?

生病住院已經很不舒服了,你是排隊等待著擁擠且衛浴共用的健保病房,時不時忍受著左邊床數名訪客吵雜,右邊床咳嗽鼾聲不斷;還是自費升等兩人房甚至單人房安心養病?如果我們的保險能夠支付這一切,是不是讓我們的親人在罹病之餘,能選擇更好醫療品質的權利。

有選擇,就有尊嚴;沒選擇,只有忍受

 

分散理賠風險

各家實支實付內容不盡相同,理賠核定的人員在認定上多少也有些出入,即便都理賠,那在速度上可能也有先後,若能有兩家保險公司,其中一家理賠迅速,對即將要支付的醫藥費用,就有著相當的必要性。 另外,各家保險公司在理賠處理的認知上,有時候甲不理賠,而乙卻理賠,此時我們可用乙的理賠,反過來向甲爭取。而若是只有一家,那麼萬一發生了理賠爭議,在權益的爭取上,可能曠日廢時。

 

最後,有人會問,再買一張實支實付會不會很貴?

不會很貴,你願不願意買?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Jerry24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